English

实现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选择

1998-01-12 来源:光明日报 刘迎秋 我有话说

近年来,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市场供给比较充裕,相当数量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已经显现,出现了城乡居民低水平需求基本满足、高水平需求暂未形成、出口需求相对强劲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与市场销售偏淡也就不可避免。

在当前条件下必须针对我国国情、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在坚持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同时,积极选择能够支持我国经济持续较高增长、低通胀的长期对策。笔者认为最重要和最符合当前国情的两项:一是制度创新,二是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始终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这一点已被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外大量实践所反复证明。一般来说,制度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总体制度创新和个体制度创新。所谓总体制度创新,在我国实际上就是体制改革。而所谓个体制度创新,则首先是指企业内部财产组织形式、劳动与技术的组合方式以及管理制度与方式和企业行为规范的创新。两种创新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近20年来,我国一直抓住不放的就是这样两种创新。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原因之一也在于我们紧紧抓住了制度创新。党的十五大对前一个时期的改革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了制度创新。明确提出了改革要有新突破的战略方针,强调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针对新情况,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模式,构造新框架,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真正在我国全面确立更有效率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仅仅强调制度创新,甚至过度依赖制度创新,忽略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不可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健康成长的。在这里,技术创新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谓技术创新,首先是指先进技术的发现、发明与应用,其次也包括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的有效引进与借用。考察一下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结构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加工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虽然比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还比较小。近2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50.3%已经下降为1996年的14.5%,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从49.7%上升为85.5%,上升了35.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轻纺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下降,机械运输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药品和光学仪器出口也从无到有明显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出口结构还仍然是以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与出口中,日用机电产品又占了很大比重,原油、原煤等资本耗费高、技术含量低从而附加价值也相对较低的产品在出口总量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扩大出口是一条出路,但问题也不少。例如,我国商品虽然已经进入了欧美超级市场,但真正进入欧美专卖店的却较少,而且即使是进了超级市场的商品,其销售价格也较低。这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都是靠数量多和价格低、而不是靠质量高和科技含量大从而拥有垄断高价取胜的。这种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销售结构在短期内虽然可以维持,但长期下去则难以为继。

第一,一般来说,在正常条件下社会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在市场供给的初始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人们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往往大于高附加值产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弹性将相对下降、其需求则会明显上升。这就是说,低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市场具有逐渐缩小的趋势,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市场则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低附加值产品充斥市场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应当和必须允许的。但是,当经济发展超越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以后,低附加值产品市场就会走向疲软,出现销售偏淡,进而导致这类商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开工不足,造成社会经济增长明显乏力,国家综合国力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责备“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已没有意义。市场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升级换代和市场结构跟进调整的技术推动力不足,才是根本症结所在。

第二,引进、借用别国先进技术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简单地引进与借用,而不是在引进、借用过程中,通过认真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并在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再发现和再发明,那么,这种引进和借用将不可能产生技术性垄断效应,从而也就不可能造成真正的和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特定阶段、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成长进入起飞过程中的再推进阶段,单纯地引进或借用仍有必要,但却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我国经济的生产技术结构、质量和出口结构及其质量。

总之,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成长,必须在继续推进深层制度创新的同时,积极倡导技术创新。要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成长中的比重,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以此来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一个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